财经政法大学医院

党群工作

增强“四个自信” 树立正确“三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党课讲稿

发布者:  时间:2016-10-08  浏览:

2016920日)

谢 伏 瞻

 

同学们,老师们:

秋季开学不久,我到郑大来看望老师和同学们。走在充满活力的校园,看到同学们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我很高兴,不由得想起6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演讲时说的一段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大学是研究学问、追求真理、培养人才的地方,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这里,我以“增强‘四个自信’,树立正确‘三观’”为题,谈些思考和体会,也是按照中央、省委“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要求,讲一次党课。

首先,谈谈增强“四个自信”。

自信是什么?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勉励全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四个自信”,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道路自信是对实现途径的自信,体现的是政治认同;理论自信是对行动指南的自信,体现的是思想认同;制度自信是对根本保障的自信,体现的是制度认同;文化自信是对精神标识的自信,体现的是情感认同。

第一,关于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道路自信源于历史昭示的必然。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不时会有些人议论: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历史早就作出了回答。近代以来,中国封建统治日益衰败,山河破碎、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有识之士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像太平天国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设想,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等,但都没能阻止国家衰落的脚步;孙中山等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最终也没能使中国实现独立富强。上个世纪初的中国倒很像西方的多党制,有几百个党、有宪法、有议会、有总统,有选举,但那段时间的中国到底怎么样呢?现实的情况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军阀混战、一盘散沙、生灵涂炭,正如梁启超所写的,中国这些年什么都试过,多党、议会、联邦,西方来的理念都试过,但都不奏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紧紧依靠全国人民不懈奋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再到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没有走资本主义道路,而是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由哪一个政党、哪一部分人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中国人民共同作出的选择,是历史作出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总结的“三个蓬勃生机”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道路自信源于实践创造的奇迹。阳光总在风雨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战胜各种严峻挑战和风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全国来看, 1952年到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679亿元,增加到67.67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1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跃居首位,现在一天创造的财富是1952年全年的2倍多;1978年以来年均经济增速是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增加到49351元,折合为7800美元左右,按照世界银行的口径,已经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粮食产量从1.6亿吨,增加到6.2亿吨,用不到世界1/10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工业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了从严重依赖进口到满足世界需求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和外汇储备国,“中国制造”享誉全球;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神舟”遨游太空,“嫦娥”成功登月,深海潜水器、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中国创造”正在兴起;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由35岁提高到76岁。从河南来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原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一是由经济落后省份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全省生产总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亿元增加到去年的3.7万亿元,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地区首位;人均生产总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83元增加到去年的3.9万元。二是由温饱不足省份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1007万吨增加到去年的6067.1万吨,占全国的1/10,其中小麦占全国的1/4,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三是由传统农业大省发展成为全国新兴工业大省。全省工业增加值由改革开放之初的59.2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61万亿元,居全国第5位,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的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的要求,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保态势、抓改革促创新、补短板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抓党建强保证,呈现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政治生态不断优化的良好局面,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区先后获得国家批复,这与之前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一道,共同构成我省比较完整的战略规划布局,为我省夯实发展基础、推动科学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体制创新提供了高端载体平台,使我省发展的战略支撑更加有力,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河南的改革发展实践,也印证了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应该有强烈的自信。当今的中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正在逐步体现。

道路自信源于各国发展的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30多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如果以经济增长幅度来衡量,我国的成就超过了所有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的总和;如果以追赶发达国家为参照,我国已经形成人口至少3亿的“发达板块”,这个板块人口规模与美国相当,在许多方面可以和发达国家竞争。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交出的答卷是最优秀的。我国与印度发展起点、基本国情比较接近,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发展水平大幅领先于印度,2014年底,我国GDP是印度的5倍,人均GDP是印度的4.8倍,工业增加值是印度的7.7倍,粮食总产量是印度的2.3倍,全社会研发支出是印度的12.5倍,外汇储备是印度的12倍;世界500强企业中,我国有110家,印度仅有7家;城镇化率我国比印度高22个百分点;每万人病床数、每万人医师数,我国分别是印度的7倍、3倍;基础设施方面我国更是远远领先印度。巴西经济发展的稳定程度和前景远不如我国,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巴西经济年均增长分别达6.7%5.5%8.7%,但受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影响,80年代、90年代仅分别年均增长1.6%2.5%,进入21世纪后增速回升,但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形势又越来越严峻,2015年则负增长4%,今年上半年负增长4.6%,继续呈现下滑态势。前苏联曾是世界第二强国,但改弦易辙、国家解体后,俄罗斯已经沦为二流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是在用时间更短、效率更高的方式来推进现代化,差距加快缩小。2004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05年连续超过英国、法国两个老牌强国,2008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跃居第二大经济体;现在世界上不少方面都在预测中国经济总量何时超过美国,多数人认为在2030年之前。还要看到,我国人口有13亿多,比之前崛起大国的人口总和还要多,这种崛起带给世界的,可能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关研究表明,以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的主要指标为100%来做动态比较,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来看,1950年我国相对于美国的追赶系数为29.1%,到2010年已上升为77.9%。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按购买力平价和汇率法这两个方法计算,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大致相当于美国的2倍和3倍。一些领域的发展程度,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比如,我国在2010年已打破了美国垄断了120年的世界头号工业大国的地位,我国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里程、高速公路里程,特高压输电网、水电装机和风电并网装机容量,都已超过美国。再看我们的近邻日本,战后经济发展也曾一度风光无限,创造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期,但1991年泡沫经济破裂后,进入了漫长的萧条时期,以前被称为“失去的20年”,现在来看可以说是“失去的30年”了。安倍晋三执政后,日本经济依旧没有明显的回暖现象,日本共同社一项调查显示,日本青年中超过六成不相信所谓的“安倍经济学”。尽管目前日本发达程度总体上仍高于我国,但经济总量上我国已经是日本的2倍多,正如日本三菱和野村综合研究所这两家知名民间智库的专家说,日本现在是太阳下山的国家,而中国则是太阳当空的国家。

我国的发展道路,吸引了越来越多世人的关注,国外致力于读懂中国的观察家、评论家大量涌现,“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概念相继提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发展模式,无论是对中国自己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英国著名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不同,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新现代化模式的崛起。同时,也有一些人对我国发展成就视而不见、肆意歪曲诋毁,有的散布“威胁论”,有的散布“崩溃论”,有的散布“神话论”,他们的用心就是想打压中国,为中国崛起制造障碍,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两百年的路,绝不是抄别人的作业得的高分。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我们能照谁的办?谁又能告诉我们该怎么办?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但决不做别人的附庸,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道路决定命运。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当然,道路自信不是自视清高,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当前,我国发展还面临不少突出问题,追赶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会遇到许多新的挑战。我们必须保持政治定力、战略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二,关于理论自信。任何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系统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是科学的,根本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在一个半多世纪之前,但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它是科学的理论,迄今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不仅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而且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可以说,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即使在当今西方社会,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重要影响力。在本世纪来临的时候,马克思被西方思想界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对阅读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今年3月,北大毕业的90后女孩卓丝娜写的神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一夜之间蹿红全国,说明马克思从未走远,也不会为青年所疏远。这些都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历史和时代的考验,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正如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的那样:“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们周围确实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可能连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没有读过,便信口说“马克思的学说早已过时”;还有的人给马克思主义贴上了“洗脑”的标签,拒绝接受任何马克思主义内容。更有甚者,有的人鼓吹要搞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宣扬“普世价值”,这些观点和思潮的实质,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取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对此,青年学生要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是科学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任何理论,只有扎根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也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尤其是对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来说,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单纯靠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问题。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发展着的实践,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持勃勃生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正是秉持这一理念,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宽广的视野洞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得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和高度认同。有人说,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版“百科全书”,无论哪个领域、哪个方面,都能从中找到理论指引,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都有新创见。比如,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增强“四个自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提出全面从严治党,践行“三严三实”,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老虎”“苍蝇”一起打,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等等。这些思想观点,都是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具体体现,涉及治国理政的时代背景、目标布局、理念思路、发展动力、战略举措、根本保证等各方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在30多年时间里,把自身的理论创新得如此丰富,发展得如此系统完备。反观列宁主义的故乡,从十月革命成功到苏联解体70多年的时间里,在列宁主义的基础上却没能产生一种新的科学理论指导苏联社会主义走向成功,理论上的创新不足和指导思想混乱无疑是苏共垮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95年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举世瞩目的伟业,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抚今追昔,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三,关于制度自信。一部人类文明史,可以看作是一部制度变迁史。对一个国家而言,道路选择和理论创新,都要靠制度来保障;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也必然体现为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制度何以自信?我感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合中国国情。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是这个国家在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经历了一次次探索和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是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下摸索出来的,适应中国人民的利益需求,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好的适应性。正是因为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我国才能始终站稳脚跟,取得巨大成就。然而,需要引起警惕的是,在制度问题上,不时还有一些噪音。实际上,西方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民主政治实践的历史表明,所谓的西方民主选举、政党政治、自由人权等,并不像有些人说得那么好,也存在很多弊端和短板,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比如,西方民主的一大弊端是党派利益至上。西方政党制度在根本上是资本政治化的一种手段,主流政党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通常代表某个行业或领域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不是所有民众的利益,无法实现民众利益的最大化。西方政党之争的目标是本党上台执政,主流政党依靠利益集团的支持来赢得执政地位,利益集团通过支持相关政党使其政策有利于自己的利益,从而导致政策代表的利益范围缩小,普通民众大多被排除在外。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美国民主早已背离“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蜕变为“1%所有、1%所治、1%所享”。另外一大弊端就是效率低下。各个政党以夺得政权为唯一目标,在权力斗争中不择手段、互相攻讦,造成政策难以出台、政权频繁更迭。比如,现在美国两党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政治极化和娱乐化倾向登峰造极,关涉多数人福祉的公共政策往往成为牺牲品。奥巴马想推进医保改革、移民改革,最后是步履维艰。两党在预算问题上的争吵甚至一度使美国联邦政府不得不关门。再比如日本,受制于多党之争以及党内派系之争,日本首相曾频繁换人,甚至出现过6年换7个首相的情况。这导致政府无心也无力制定一个较长期的强有力振兴经济方案,日本政府几乎成了低效、无能的代名词。还有,西方民主加剧了社会分化,产生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近30多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后,美国政治极化问题突出,贫富差距加剧,族群隔阂加深,社会阶层分化,经常以“人权教父”自居的美国其实自己的人权状况十分糟糕。众所周知,美国枪击案频发,这实际上是美国社会各种矛盾加剧的一个结果。今年6月发生的奥兰多枪击案,死伤了100多人,震惊世界。奥巴马上任以来,多次提到要控枪,为什么控不住呢?除了历史文化原因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利益集团作梗、两党斗争,奥巴马一提控枪,美国步枪协会、共和党就立刻站出来反对。一个国家连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无法保障,又有什么资格对别的国家的人权问题指手画脚呢!卢梭对于英国的民主制度有过一段精彩评论,他说:“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其实他们大大弄错了。他们只是在选举国会议员期间是自由的,一旦议会选举完毕,他们就是奴隶,什么都不是。”这实际上就是西方民主的真实写照。西方“劣质民主”不但危害自己,还危害世界。这些年来,美国为谋求本国的利益和霸权,向第三世界国家输出民主,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两次攻打伊拉克,以打击恐怖主义为借口、出兵阿富汗,造成了这些国家生灵涂炭、政治动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西方制度模式在其他国家更不适用。一些发展中国家模仿美式民主,却纷纷遭遇“劣质民主”困境,争夺执政地位与维护党派利益压倒一切,选举过程扭曲;政客决策趋向短期回报,为上台不惜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上台后为兑现承诺大举借债,财政结构不断恶化,自我发展空间与能力日益萎缩;政治分肥盛行,政治家为上位不惜煽动选民情绪、刻意制造仇恨等等。苏东、南欧等原来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采取“休克疗法”、妄想一夜之间实现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结果经济崩溃、国家分崩离析,至今尚未恢复元气。叙利亚、埃及受“阿拉伯之春”“颜色革命”的影响,结果都陷入政局不稳、社会动荡的泥沼。国际上一些有见识的政治家对西方民主的实质看得很明白。李光耀在谈到美国认为新加坡“独裁”时说,我们没有听从他们有关我们应该如何治理的建议,我们不能让别人拿我们的生活去做试验。“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在制度问题上,我国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模式,绝不能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绝不能放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许多优势。比方说,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用好市场与政府“两只手”,有效克服了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因为这样,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才能够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比方说,我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力、统筹协调力、组织动员力、决策执行力和危机应对力,拥有集中力量和智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心同德地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的强大力量。美国《纽约时报》把中国抗震救灾与2005年美国政府在卡特里娜飓风的救灾做过比较,认为中国政府处理自然灾害的表现,充分显示了中国体制的优越性和政府的能力。比方说,我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求同存异、民主协商,实现了最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着本质区别,能够有效防止和从根本上克服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富人政治”“金钱政治”的弊端,克服内耗丛生、政局不稳的弊端,克服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效率低下的弊端。现在,国际上对中国制度优势的讨论也日益增多。世贸组织前任总干事帕斯卡·拉米说,自从邓小平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就呈现出很多优点,中国是在经济领域犯错误最少的国家。《中国大趋势》的作者、美国人约翰·奈斯比特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将不仅改变全球经济,而且也将以其自身模式来挑战西方民主政治。可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成功制度体系,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

从世界历史来看,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往往需要较长甚至很长的历史时期。英国从1640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形成君主立宪制度,用了近50年时间,而这套制度成熟起来的时间更长。美国从1775年开始独立战争到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新的体制大体稳定下来,用了90年的时间。客观地讲,我国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间并不长,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制度建设还有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只要我们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有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第四,关于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化价值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而且为我们继续前进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撑。

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今天我们讲,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败;一个国家没有信仰,不打自败。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中华文明曾对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但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很多国人的文化心理优势和优越感也逐渐丧失,文化焦虑、文化自卑心理日盛,在“全盘西化”的呐喊声中失去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常心。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文化自信开始出现回归,但文化自卑情结与放弃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主张依然还有市场,出现了种种怪象。有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所知甚少,有的以“洋”为“高大上”,言必称美国,评判标准西方化。在网络上,你说中华民族有很多优良品德,就有人说中国人充满了劣根性;你说无数烈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民解放,值得永远铭记和敬仰,就有人说他们是“被忽悠死的炮灰”,甚至恶搞革命先烈等等。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缺失文化自信的表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今天,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越来越到了文化自觉自信的阶段。正如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包弼德指出的:“目前中国的发展,在借鉴世界先进技术与文化的同时,更应当着眼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化以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始终延续并不断发展,而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发展到后来不是中断了就是被外来文明所改造,淹没在历史尘埃之中。中华文化绵延数千年,凝聚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智慧,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和蔚为壮观的文化成果,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成为文化自信的不竭源泉。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古往今来,在华夏大地上孕育产生了众多思想学说,诸子百家熠熠生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铸就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凝结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治国理念和道德追求,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关于中华文化的本质内涵,学术界有不少探讨,我感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汉书》中讲“国而忘家,公而忘私”,陆游说“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梁启超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国情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曾遭受过无数来自外部的挑战与威胁,却一次次度过难关,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二是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治国理念。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重民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贵君轻思想逐渐形成,明清时期强调“严以治吏、宽以养民、藏富于民”、“天下之治乱,在万民之忧乐”,近代孙中山先生终生追求“三民主义”政治理想,这些都反映了重民心向背、顺民意为政、问民生疾苦的深刻思想,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相通的。三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来有变革求新的文化传统,《周易》中讲“终日乾乾,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学》中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史上出现了吴起变法、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幕幕变法图强的探索,这与今天我们倡导改革开放创新是一脉相承的。四是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宝贵品格。从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到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从《周易》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到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不反映出中华民族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韧奋斗的进取精神。五是以崇礼厚德为核心的高尚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文化就是一种注重修德的文化,强调道德养成和个人修养,《周易》讲“厚德载物”,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子讲“上善若水”,孟子主张“以德赢民心”等等,中华传统文化还强调无论从事哪种行业都要敬业守道,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这些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对我们今天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六是以大同之世为核心的社会理想。中国人很早就描述了自己的“大同”社会,《尚书礼记》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与今天我们强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一致的。这些思想、精神、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和力量,不仅为汉字文化圈所认同,也越来越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是我们治国安邦的重要精神内核。从我们河南看,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统一国家的建立等都与河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5000年中华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多年,中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定位,就是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我们更要增强文化自觉自信,为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积极贡献。

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这是中华文化鲜明特色,也是其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在世界几大文化体系中,中华文化排他性最小、包容性最强。中华文化因开放包容而出彩、因推陈出新而鲜活。无论是战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还是西汉西域文化的传入,无论是唐朝印度佛教文化的引入,还是宋元明清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传入,都被中华文化所借鉴和融合。特别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思想内涵,奠定了当代中华文化发展的理论根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进行伟大斗争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创造了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无私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彰显了革命文化的先进本质,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道靓丽风景线。

总之,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被终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好,要看事实,要看中国人民的判断,而不是看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的人的主观臆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有志于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当代青年都应该有这个自信。

同学们、老师们!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需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定作强有力支撑。

接下来,我谈谈树立正确“三观”的问题。

《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个“本”,在今天来看,应当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一旦形成,便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支配作用,是人生的方向盘。青年时期是长知识、长本领的黄金时期,青年这个群体树立正确的“三观”,对于增强“四个自信”、放飞青春梦想、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至关重要,对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至关重要。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指导和支配着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操守与行为准则,具有“总开关”、“总闸门”的作用。当今世界是全球化时代、信息时代,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社会现象纷繁复杂、鱼龙混杂,这种情况下必须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判断。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掌握了正确世界观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社会万象,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做到身处“万花筒”、心在“象牙塔”,始终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否则的话,难免在看问题时片面、偏颇、偏激,面对金钱、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考量时疑惑、彷徨、失落,甚至误入歧途。

一个人在成长中,会逐渐形成对世界的看法,不管意识到或意识不到,都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必须有科学的思维。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让人聪明起来的学问,学点哲学,终身受益。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完整、最严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青年要切实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要善于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看问题;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学习掌握辩证思维能力,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

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要善于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学习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学习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在诸多矛盾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自觉把按客观规律办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期就曾说过,读史,是智慧的事。大家要多学习中国历史,了解和懂得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有益于加强修养的智慧和营养;多学习鸦片战争以来我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共党史,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习一些世界历史知识,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在认识和处理现实问题中发挥历史知识应有的积极作用。

第二,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何为“人生观”?简言之,就是人为什么活着,这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绝不是只为了吃好穿好、挣多少钱、当多大官,而是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来说,我们是天之骄子,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我们,时代的光荣也属于我们,我们更应该提高人生境界,让人生更加出彩。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志存高远。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志存高远,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个人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结合在一起,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人民的利益而学习和工作,才能实现“小我”与“大我”的协同进步,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真正回答好“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个人生命题。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历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昌盛紧密联系起来的人生态度。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目标,更是极为深刻地影响了现代知识分子,使这种倾心治世的思想转化为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现在,我们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省现代化建设也展现出光明前景。可以说,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在校大学生都是20岁左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很多人还不到30岁;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很多人还不到60岁。也就是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千千万万青年将全过程参与。只要同学们珍惜摆在面前的历史际遇和机缘,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坚持理想、勇于突破,切实将自己的人生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多一份责任和担当,就一定能够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学思践悟。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学习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知识,也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多了解世情国情省情,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要扎实做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青年前途不可限量,关键是要夯实根基、迈稳步子、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无论是现在为学还是将来创业,都是最忌讳的。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认准了的事业,就要专心致志地做下去,像蜗牛一样一步一步往上爬。有人说,人和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力,最大的差别是坚持,这话有一定道理。坚持意味着坚定的热忱、持久的恒心、坚韧的毅力。要做自己人生的“工匠”,抱元守一,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咬定青山不放松,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第三,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指出了价值观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阐明了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重大而深远意义。

每个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当今时代,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坚守的价值观,就是党的十八总结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24个字,融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于一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解决的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国家的问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解决的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社会的问题;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解决的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公民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体现了我们这一伟大时代所应具有的精神追求。广大青年朋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有大德,也有个人的小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宋代理学家杨时说过“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无论什么时代,砥砺德行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我们中原大地孕育产生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近年来又涌现出李文祥、谢延信、魏青刚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道德模范,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动了中原大地,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你们身边,也有许多坚守本心、德行高尚的专家学者,像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吴养洁院士,在郑州大学辛勤耕耘近六十载,人淡如菊,潜心治学,最大的愿望是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科技英才。这些都为大家树立了价值标杆。

大学是人生旅途的重要一站,也是青年朋友修德的重要场所。大家要把修身立德作为做人做事的第一位要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立意高远,有一种家国情怀,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真正做到郑大校训所说的那样,“明时务,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要立足平实,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同学们、老师们!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95年来,我们党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凝聚着青年的热情和奉献。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希望广大青年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希望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中共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委员会办公室       2016929日印发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医院

地址: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西门

值班电话:0371-86159120